同性恋者的五大行为特点

目录
  1. 隐秘性(invisible)
  2. 冲动性(impulsive)
  3. 多性伴(multiple sex partner,MSP)
  4. 高危性(high risk)
  5. 多重性(multiple)

同性恋者的思维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需要、动机、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均有其独特性,导致其个体和群体行为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以下所列五大特点可能只是部分出现在一些同性恋者行为中。

隐秘性(invisible)

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认知态度的压力,使同性恋者大多数生活在压抑、苦闷之中; 而且他们经常被冠以多种社会污名,遭受多方面的歧视,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为了减轻压力,为了自身安全,同性恋者的活动往往比较隐秘。

他们互相交流时使用“圈内暗语”,不会轻易暴露个人信息,活动的地点往往具有“地下” 特点,对“圈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警惕性非常高。同性恋者之间也往往互不了解,他们普遍认为,对他们而言,了解得越多越不安全,了解得越少越安全。一些同性恋者在找到“合适的朋友”前,有性需求时会选择一些人做性交伙伴,这些人之间不会过多地进行交流,即使已经发生多次性行为,但彼此之间却互不了解。

冲动性(impulsive)

同性恋者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和冲动得不到有效释放,在一些因素影响和诱发下,可能会出现冲动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他人进行报复,如暴力侵害、敲诈勒索、组织卖淫、扰乱公共秩序等。有的同性恋者感情受挫后,因爱生恨,做出冲动伤人、杀人事件。 一些同性恋者在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有的消极悲观,出现自伤、自杀等冲动行为,还有的出现认知偏颇,故意与多人发生高危性行为,恶意传播艾滋病。

某些同性恋个体出现的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会让社会民众对该群体的偏见、歧视、恐惧进一步加强、加深,进一步恶化其生存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多性伴(multiple sex partner,MSP)

众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男同性恋者中,多性伴(同性或异性)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性性伴中位数为10个,近一年内性伴数为3〜6人;在女同性恋者中,性伴比较固定,较少出现多性伴现象。如果一个人同时有两个及以上的性伴,这些性伴在交往时间上相互重叠,则称为“并行性多性伴”。蔡于茂等人发现,在深圳地区MSM群体中每个人近6个月的平均性伴数为6.8人,69. 08%存在多性伴行为,59.3%存在并行性多性伴,在并行性多性伴中,60.6%的人仅有男性性伴,39. 4%的人有双性性伴,并行性多性伴者多见于娱乐场所工作者和年龄偏大者(>25岁),艾滋病病毒知识得分越高,MSM发生并行性多性伴行为的风险越小。王泽洲等人发现MSM中多性伴的检出率为52.7%,非本地户籍和高孤独感是发生多性伴行为的危险因。马功燕等人发现MSM中多性伴的检出率为59.5%, HIV风险感知低,25岁以上,没有女性性伴是发生多性伴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些研究表明,同性恋者掌握越多的HIV及AIDS相关知识,越能提高其安全意识,减少多性伴及高危行为,因此在艾滋病防治中,必须大力提高该群体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多性伴行为密切相关,当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抑郁时,他们会寻求更多的性交伙伴,以缓解这些负性情绪,弥补心理空虚。因此整个社会应该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营造宽松、融洽、接纳的氛围,并提供各方面的援助。

对于25岁以上的同性恋者而言,一方面,他们进入“圈内”时间较长,“圈内”朋友多,发生多性伴行为的机会较多;另一方面,年龄已经“偏大”,各方面条件变差,地位相对较低,被追求的机会越来越少,多数情况下扮演的是追求者,在性交活动中多数处于被插入方,接受对方的发泄。在男性同志群体中提供有偿性服务的人员被称为“MB”(money boy),他们社会地位较低,多数在娱乐场所工作,为了生存而出卖身体,发生多性伴行为,甚至有时为了满足“顾客”要求而发生群交行为(3P或多P)。非本地户籍,没有女性性伴,对同性恋者而言就缺少了约束,责任感容易降低,有更多机会寻求新鲜刺激,发生多性伴行为。因此,社会对于这些同性恋者应该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健全其人格,规范其行为。

高危性(high risk)

几乎所有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同性恋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高危性行为,比如无保护性肛交、多性伴、群交、偶遇性交、性交不使用安全套、买淫、卖淫、口交、吸毒等,许多调查发现MSM中近一年内无保护性肛交的发生率为60.7%〜81.7%。

由于没有任何保证和约束,同性恋者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加之社会歧视、偏见、污名等外部压力,以及自我认知、道德批判等内部压力,使他们的生存状态较差,进而导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彷徨、无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出路,自我评价较低,在死亡本能的驱使下,可能会进行上述高危行为,走向自我毁灭。

出现高危行为后,大部分同性恋者会担心感染HIV,开始不断地进行各种检测和咨询, 有的出现“恐艾症”,有的甚至在等待检测结果期间出现自杀。在确诊感染HIV后有人会出现报复心理,疯狂找人进行无保护性性交,恶意传播HIV。

多重性(multiple)

同性恋者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时间、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身份、人格、性角色、性别角色, 使其行为表现也非常复杂多样。

同性恋者的思维认知、情绪情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别转移”现象,男同性恋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女性化倾向,女同性恋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男性化倾向。同性恋者的性角色“攻”和 “受”之分只是相对的,在实际的性行为中,“攻”和“受”之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根据不同的对象和需要,喜欢插入、主动、进攻的角色也会做被插入、被动、接受的角色,反之亦然。

对于同性恋研究来说,研究其行为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行为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如各种认知矛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以及被社会所贴上的各种标签,这些深层问题可能是导致其行为问题的根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