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大学生生存现状与困境

目录
  1. 同性之爱
  2. 出柜之惑
  3. 婚姻之困
  4. 歧视之痛
  5. 心理之伤

同性恋大学生作为性少数群体,生存压力巨大,他们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烦恼、痛苦、压抑、抑郁、恐惧之中。现将其生存现状与困境总结如下,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同性之爱

同性恋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同性恋相关问题是空白的,公众往往用道德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批判,将其视为怪物、异类、道德败坏。

同性之间的爱恋使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了挑战。很多人既不相信同性之间会产生类似男女之间的情感,也不愿意将其称之为爱情。原因主要有:

  1. 异性相吸有性激素作用的生理基础,同性之间则不具备。
  2. 同性之间即使真有爱情,也不会有结果,在我国同性恋人不能结婚。
  3. 同性之间不能繁衍后代,将会危及种族的延续。

对同性恋大学生而言,与异性恋爱情相比,同性爱情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热烈、真挚程度上,并无二致。同性之间与异性之间的爱情的唯一区别就是恋爱对象的性别不同。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也和异性恋一样的缠绵俳恻,他们之间也相信缘分,喜欢浪漫。他们像异性恋一样,也有追求者和被追求者,也会产生暗恋、单恋、嫉妒,也会为爱疯狂、丧失理智,也会为爱牺牲金钱、时间和生命,也会有失恋和痛不欲生。

无法缔结婚姻、无法生儿育女使得同性之间的情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一些同性恋大学生把同性之爱看做是唯美的、纯真的,并且极端地认为只有同性之间才有“真爱”,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结合没有异性恋人之间的婚姻、家庭、经济利益等干扰,他们的结合完全是为了追求快乐,显得格外的纯真和难得。然而,同性之间的感情因为没有社会的支持与法律的保护,显得异常脆弱。感情成分在男同性恋的关系中所占比重较小,他们恋爱动机多数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他们喜欢频繁地更换性伴侣,因此,在同性恋亚文化圈内,稳定而持久的同性恋对子比较少见。因此,多数同性恋大学生宁愿把同性之爱当作游戏,不愿意当作爱情,因而形成了对于爱情的近乎分裂的态度。

出柜之惑

王毅等人的调查显示,79. 6%MSM为避免社会歧视而掩饰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并以大学以上高文化程度、20岁及以上年龄者更为明显。同性恋者为了安全,需要向他人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因此被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当同性恋者在生活、朋友圈子里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时,被称为“出柜”。出柜最初是指初入同性恋圈子的人被正式介绍,从而进入同性恋群体生活圈,出柜对象是同性恋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其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出柜对象完成了从同性恋世界向异性恋世界的转变。

已经出柜的同性恋大学生的出柜动机各不相同,主要有:

  1. 渴望被了解;
  2. 获得社会支持;
  3. 形成自我认同;
  4. 减少痛苦,减轻压力;
  5. 不想再骗人,做真实的自己;
  6. 支持同志群体;
  7. 反歧视等。

同性恋大学生选择在柜中的原因主要有:

  1. 害怕身份暴露;
  2. 无法预知重要他人(父母、家人等)的反应;
  3. 没有足够的勇气;
  4. 对污名、歧视、偏见的恐惧;
  5. 担心遭受攻击或性骚扰;
  6. 缺乏法律的保护等。

出柜被看作是同性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重要特征,是同性恋者从自我走向他人、走向社会的过程。同性恋大学生是否出柜,取决于所感知的风险及他人的反应,虽然出柜可以使他们走出身份认同的困境,但也可能会带来家庭矛盾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因此,基于对历史、 文化、现实的综合考虑,多数同性恋大学生对于出柜持谨慎、矛盾的态度,普遍采用“认同而不出柜”的做法。

婚姻之困

截至2017年底,世界上已经有27个国家和地区立法承认同性婚姻。同性婚姻是指两个同性成员所组成的、具有固定伴侣关系的一种婚姻形式。与传统婚姻相比,同性婚姻的主体不同,对传统文化、道德与伦理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性婚姻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繁殖后代、抚养儿童、财产继承等等。

尽管不愿结婚,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大多数最终还是要与女性结婚,据张北川教授估计, 我国大约80%〜90%的同性恋者最终会选择缔结异性婚姻,主要形式有:传统婚姻、形式婚姻、结离婚姻。

男同性恋者缔结的传统婚姻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故意性、隐瞒性:他们不但要面对夫妻性生活的尴尬,还要时刻伪装自己的性取向;而且为了能有同性性伴侣,在同志圈内他们还要隐瞒自己的已婚状况。他们往往对妻子、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小心翼翼地生活。

为了避免传统婚姻的诸多困境,多数同性恋者愿意选择形式婚姻,我们的调查发现96% 的同性恋大学生知道形式婚姻,28%的人愿意采取形式婚姻。然而,要找到愿意与自己组建形式婚姻的异性非常困难,而且已经进入形式婚姻的同性恋者过得也并不轻松,双方会在生育后代、孩子姓氏、经济问题等方面陷入矛盾和争吵。双方都非常清楚,他们的婚姻只是对亲朋好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是对世俗道德、偏见的无奈和妥协,需要在别人面前一直“演戏”,令双方身心疲惫。

男同性恋者选择结离婚姻的目的性非常强,而且具有强烈的故意性和欺骗性,他们要的只是那一场“曾经的”婚姻和那一张结婚证,向外界宣布自己“很正常”。结离婚姻对同妻而言是一场噩梦,因为这场婚姻从头至尾就是男同性恋者精心设计好的骗局,不管自己如何爱他,都得不到回应和回报,离婚时同性恋者带着愧疚,异性恋者带着遗憾和自卑,陷入情感纠结之中。

同性恋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毕业的临近,家人及亲朋好友会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逼婚”,婚姻问题是他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因此,情感压力、婚姻家庭压力往往与学习压力、求职择业等压力叠加在一起,使他们“四面楚歌”,身心俱疲,很多人会选择高危行为的方式来释放和处理这些压力,大大地增加了他们感染HIV的概率,还有的人不堪重负,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歧视之痛

同性恋现象自古以来一直饱受社会各界的批评、议论、指责、歧视甚至迫害,尤其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在同性恋者中被发现以来,同性恋又被深深地烙上了艾滋病的标签。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尤其是与艾滋病相关的歧视,严重影响同性恋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 已经成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巨大障碍。

对同性恋者与艾滋病相关的歧视,已在本书第二章进行了详细阐述,下面将主要探讨与同性恋相关的歧视。

如前所述,刘达临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认为同性恋是变态行为的比例高达79. 0%;王浩对西安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占 57. 9%,认为同性恋会破坏婚姻制度及社会稳定的占39. 0%;林荔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认为同性恋属于心理病态的占35. 4%,认为同性恋需要矫治的占48. 6%。

王毅等人的调查显示:MSM人群最近半年经历过各种歧视的比例为28. 5%,81. 0%的人听别人说过同性恋不正常,79. 6%的人掩饰性取向以避免被歧视,75. 1%的人被指责缺少男子气概,92. 0%的人觉得同性性取向伤害了家庭或让家人蒙羞,39. 3%的人因同性性行为感到羞耻,34. 8%的人因别人指点自己穿着打扮而烦恼,16. 9%的人因同性恋而被怀疑精神有问题,19. 9%的人因同性恋而被怀疑身体有问题,10. 4%的人因同性恋而被家庭拒绝接纳,11.9%的人因同性恋而被朋友断交,4. 5%的人因同性恋而失学,3. 5%的人因同性恋而被拒绝提供健康医疗服务,4%的人因同性恋而失去住所,5%的人因同性恋而失业或找不到工作,3 %的人因同性恋而被殴打。

傅晓龙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50. 0%的人认为同性恋对社会有不良影响,53. 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28. 8%的人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37. 7%的人反对同性恋者领养孩子,49. 6%的男生和40. 5%的女生认为需要对同性恋进行治疗矫正,60. 4%的男生和 46. 7%的女生不能接受自己的子女或家人或亲密好友是同性恋,21. 0%的男生和14. 9%的女生赞同对同性恋者的职业进行限制,6%的男生和4.0%的女生会怒斥追求自己的同性恋者,4. 2%的男生和2. 6%的女生认为应该把同性恋作为消灭和打击对象。

朱非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实施同伴教育前,10. 7%的人认为同性恋大部分是艾滋病患者,41. 3%的人认为同性恋是另类,43. 8%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41. 0%的人认为同性恋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49.0%的人认为有必要帮助同性恋恢复正常的性取向; 实施同伴教育后,以上认知与态度的比例分别下降为8. 4%, 30. 0%、28. 4%,31. 1%. 39.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李银河采用随机抽样电话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同性恋的态度。结果发现:有四成的人认为同性恋是“完全错误的”;三分之一的人拒绝与同性恋者做朋友;超过半数的人反对同性恋者从事教师职业;如果孩子的老师是同性恋,超过半数的人要求更换老师;七成的人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综合上述的各种歧视表现,我们认为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分为以下五类:

  1. 生理歧视:主要表现为认为同性恋是疾病,身体有问题,需要治疗,同性恋就是艾滋病,等等;
  2. 心理歧视:主要表现为认为同性恋是心理变态或心理疾病,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另类,需要恢复正常的性取向,需要心理矫治,等等;
  3. 权利歧视:主要表现为因同性恋失学失业,失去住宿,因同性恋而被限制就业,拒绝为同性恋者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反对同性恋者领养孩子,等等;
  4. 亲密关系歧视:主要表现为认为同性恋伤害了家庭, 同性恋者被家庭拒绝,因同性恋而出现朋友断交,等等;
  5. 公共歧视:主要表现为认为同性恋破坏社会稳定,认为同性恋言谈举止不得体,因同性恋而被肢体攻击,认为同性恋应该被打击和消灭,等等。

对同性恋者而言,他们每天都被这些无处不在的歧视深深地刺痛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备受折磨,歧视会造成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仇恨和误解,歧视会让他们身心俱疲,歧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做出报复社会、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

心理之伤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一致发现同性恋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其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

美国的研究发现,男同性恋者重度抑郁的患病率高出异性恋者3倍,惊恐障碍患病率前者比后者高出4. 7倍,20%的同性恋者罹患5种精神障碍。英国的调查发现:50%的男同性恋者和57%的女同性恋者有自伤想法,付诸行动的比例分别为54%和56%;56%的男同性恋者和58%的女同性恋者有情绪障碍;52%的男同性恋者和44%的女同性恋者有吸毒行为的。

鲁龙光教授等对同性恋者的调查发现,53. 1%的人经常焦虑,21. 6%的人感到孤独, 18. 3%的人感到忧郁,87%的人感到痛苦及无安全感,40. 5%的人有自杀企图。刘华清教授等人发现,60%的同性恋者存在极度紧张、恐慌、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33%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行为隅、我们的调查发现男同性恋者SCL—90量表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男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普遍存在较多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如焦虑、 恐怖、抑郁、强迫、精神病性症状和各种躯体不适等。朱晓艳等的调查发现,男同性恋者 SCL-90量表9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约20%以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抑郁、 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及各种躯体不适等。孙伟铭等人对男同性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调查发现,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2.31%、63.07%。田宝伟等人最近的研究也发现男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男生,主要表现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方面。da

综合国内外关于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结果来看,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症状,容易出现自伤、自杀、物质滥用(酒精、毒品)等极端行为问题。这可能与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有关,比如歧视、偏见、污名、性侵、暴力、经济、婚姻等外部压力,还有身份认同、身份隐藏、内化恐同、出柜等内部压力。

同性恋身份使他们苦不堪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以及同性恋者自身的认知态度,使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压抑、苦闷之中。在多重压力影响下,这个群体的性关系更加混乱,增加了传播艾滋病等性病的风险,这些问题又反噬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